
公共房屋問題,一直困擾特區政府。幾屆特首在施政上都因此而費盡心思,用了「搵地」、「搶地」,甚至不惜工本的「造地」去解決公共房屋問題。在這「搵」「搶」「造」的過程下,當然會引起很多討論、爭議及糾紛,例如郊野公園邊陲地、宗地、熟地、祖堂地等詞彙,讓很多對香港土地知識一竅不通的人,也變得熟悉起來。拿回粉嶺哥爾夫球會球場,大嶼山填海造地發展新城市等,見到特區政府為解決公共房屋不足的苦心。當然解決不足的基本方法,就是開源節流,減少浪費濫用公屋單位,興建更多公共屋邨增加數量。但是在這個過程中,要摧毁部分有歷史價值的地方,便值得大家去思考了。

在香港九龍觀塘區,有一條絕不起眼的老村—茶果嶺村。這條古村將會因特區政府的新公屋建造而消失。城市發展,更新替舊,理所當然。她又不像天星碼頭,有集體回憶。亦不似虎豹別墅,孰為人知的歷史建築,不就是個平凡舊村,怎也想不到有什麼保育需要,這條老村要保,那些舊屋不能拆,香港又怎能發展呢?貧者居困,保育是些有錢人吃飽了不理眾生的想法嗎?應該也不是。保育,應該定在文化、歷史、社區發展和國民感情等多重維度思考下進行,才得萬全。那茶果嶺村要保嗎?原來這裏曾有一位清末廣東水師提督居住。
清末廣東水師提督李準(1871-1936),晚年定居香港,在九龍茶果嶺村居住,並捐建「四山義學」(後為四山公立學校),推動礦工子弟教育,其牌位至今供奉於茶果嶺天后廟。這本來也沒有什麼特別,照理也不值得為他一人往事而保一村?原來他曾於1909年率「伏波」「琛航」等軍艦巡視西沙羣島,在永興島、東島等地立碑升旗,宣示中國主權。這一行動被視為中國對南海諸島行使管轄權的關鍵歷史證據,並成為現在國家領土「九段線」的重要依據,而李準的巡島行動正是證明中國長期有效管轄南海的關鍵史實,即是《國際法》上的「歷史性權利」(historic rights)。他編撰的《廣東水師國防要塞圖說》詳細記錄了南海諸島的地理與軍事部署,是中國主張南海主權的重要文獻,至今仍被國家引用。

這下子因為李準和南海國家領土的關係,這條古村的歷史價值便無得不一樣了。奇怪的是在茶果嶺村發展的項目上,特區政府並沒有在這方面落墨,怪不得有人說特區內有些人對於保護殖民地色彩的歷史不遺餘力,而對國家、歷史和文化有重要價值的東西卻不屑一顧。也可能是這段歷史事實,對於一些政府官員來說並不重要,平衡發展與保育上,為要達到「結果為目標」,結果是要建公屋,眼前的目標就見公屋。

其實在香港有很多建築界及保育人士,曾向政府提出在不影響興建公屋,又可以保留這段歷史文化的方法,例如透過整合李準巡視西沙史料、四山義學教育脈絡及石礦業歷史,於原址興建為 「李準紀念館」,作為中小學愛國教育基地,突顯香港在南海主權論述中的歷史角色。又或融合文旅融合,串聯天后廟「李準牌」、鯉魚門軍事遺跡,與珠海桂山島李準文化園形成跨城聯動,在保護文化下,以旅遊推動經濟等。
香港不僅是國際金融中心,更因其獨特歷史,具備銜接 「國家主權論述」 與 「國際傳播」的優勢。保育茶果嶺李準遺跡、深化南海歷史研究,既能增強國民認同,亦能為中國在南海爭議中提供更堅實的 「歷史與法理支撐」。茶果嶺村的價值超越地域界限,是「一帶一路」海上文化走廊的關鍵節點,也可規劃成「國家歷史文化景觀廊道」,既回應住房需求,又服務於國家主權論述與文化自信建設。唯有突破「拆遷/保留」二元思維,方能實現「發展為民、文化傳國」的長遠目標。
文 : 陳祖光
同仁基金會主席、四川省政協委員、香港警察隊員佐級協會主席顧問
*作者文章觀點,不代表堅料網立場